这张旧照片中,站着的是我的姐姐配资的好处,她是我们家的第一个知青;而坐在桥栏上的则是我,家中的第二个知青。当姐姐十六岁离开家乡去下乡的时候,母亲正在北安的五七干校远离家境,父亲匆匆从呼兰的军管会学习班赶回哈尔滨。姐姐和她的队伍从九中步行前往火车站,我们全家都聚集在路边,热切地目送她的启程。在路旁,我看到那些刚摘下红卫兵袖章的兵团战士,他们穿着草绿色的棉军装,显得有些臃肿;束紧的皮带和军帽更让他们看起来精神焕发。我心中无比羡慕,但转过头却看到姥姥撩起衣襟擦拭眼泪,而小弟弟则骑在一根向日葵的杆子上,无忧无虑地跟着队伍跑。根据规定,家属是不允许进入火车站的,然而曾经担任过老公安的父亲不知道从哪里“混”进了月台,并将一支名为“英雄100号”的金笔塞给了他的长女。我心中默默想着:“我也想上头条!”
不久后,我们收到了姐姐用那支金笔写来的信。信封上赫然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第四十一团第二营十四连。之后她的地址更改为:黑龙江铁字409信箱214分队。在那一刻,我便开始向往信封上所标注的地方了。终于,中学放寒假,我决定独自前往密山的兵团十四连,去探望我的姐姐。她的战友把我带到了水库工地,远远地,我便看见姐姐满脸通红、奋力搬运冻土块的身影。
展开剩余64%在十四连,我以一个中学生的视角感受到那种充满激情和崇尚英雄的生活。我首次接触到来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第一次体会到集体生活的青春气息。甚至到开学时,我都依依不舍,舍不得离开这里。暑假再次来临,我又一次踏上了前往十四连的旅程,姐姐带我去参观她们冬天修建的水库。那些冻土块如今已化为高高的坝,坝内蓄满了水,桥栏上刻着四个字:“屯垦戍边”。我们特别在“垦”字旁拍下了这张合影,那一刻,我的心中对知青生活的向往愈发强烈。
1972年的夏天,我也终于成为了一名知青,来到黑龙江省清河县插队,参与小兴安岭地区的修路、砍伐、栽树和种菜等工作。可惜那时从未拍下任何照片,因为照相机和胶卷在当时都是极为奢侈的物品!后来,我当上了清河林业局广播站的广播员,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梳着长辫子的姑娘是另一名播音员王照云,我们正在摆弄当时非常珍贵的601录音机。墙上的月份牌展示着一幅被广泛认可的画作《申请入党》,描绘的是一位女知青在灯下认真写申请书的场景。不知有多少知青在这幅画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清河林业局广播站,现在开始广播!革命同志们……”我们的声音响彻在林海雪原之间。有些人对我说:“我在山上准确听到了广播,但根本听不出是你,以为是省电台的呢。”我心中无比得意,因为她所听到的确实就是我的声音。后来,我真的是来到了省广播电台,再后来,又进入了中央电视台。
1976年,我考入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主持专业,1979年成为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1983年则进入该校播音主持专业研究生班,毕业后留校任教。从1988年开始,我正式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担任记者和节目主持人。敬一丹曾多次获得金话筒奖,其专栏《一丹话题》是全国首个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节目。此外,她主持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和《东方时空》等栏目,多年来深受观众喜爱。
发布于:天津市鼎和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